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初冬的北京,寒意渐浓,但在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火热景象,银白色的剑道上,十余名身着防护服的小选手们手持花剑,步伐灵动,剑尖划破空气的嗖嗖声与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,场边,一位目光专注、面带微笑的中年人静静注视着这一切——他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作为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发展的核心人物,王钰近年来始终致力于一项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使命: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。

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道,他的话语平和却充满力量,“疫情过后,许多孩子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隔离,体能下降、社交减少,甚至对运动产生了疏离感,我们的首要任务,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击剑带来的乐趣与自信。”王钰指出,击剑运动独特的竞技性、礼仪性和思维性,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,而“快乐”正是激发孩子长期参与的关键。
为了落实这一理念,王钰与北京市击剑协会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2022年以来,协会联合多家击剑俱乐部和学校,开展了“击剑进校园”公益项目,通过免费体验课、趣味挑战赛等形式,吸引超过3000名中小学生接触击剑,协会还优化了青少年赛事体系,增设了U8、U10等低龄组别,并引入团队协作项目,弱化“唯成绩论”的竞争氛围。“我们希望比赛更像一场游戏,而非压力测试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比如在‘接力剑术’环节,孩子们需要互相配合完成技术动作,输赢不是重点,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过程中笑声不断。”
王钰的努力并非孤军奋战,他与教育部门、体育科研机构合作,开发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击剑课程大纲,强调“循序渐进”与“因材施教”,针对6至8岁的儿童,课程以游戏化训练为主,通过模拟骑士探险、剑术寻宝等场景,培养基础协调性和兴趣;对于10岁以上的学员,则逐步融入战术分析和心理辅导,帮助他们在挑战中建立韧性。“许多家长反馈,孩子练剑后不仅体质增强,还学会了专注和尊重对手,”王钰欣慰地说,“这正是击剑‘润物细无声’的价值。”

在训练现场,一位名叫李明的初中生分享了他的感受。“去年因为网课,我差点放弃击剑,但王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让我重新爱上了这里。”李明一边擦拭面罩,一边笑着说,“现在每周训练是我最期待的事,就像和朋友聚会一样轻松。”他的母亲王女士也感慨道:“孩子以前内向,现在变得开朗多了,击剑让他懂得了如何面对失败,也学会了坚持。”
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王钰坦言,当前青少年击剑面临诸多挑战,如部分家长对击剑的认知仍停留在“精英运动”层面,认为装备昂贵、门槛高;学校体育课时有限,专业教练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制约着普及深度,为此,王钰带领协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:与器材厂商合作推出平价租赁服务,降低参与成本;举办家长开放日,讲解击剑对综合素质的益处;同时培训基层教练,将标准化教学推广至郊区及农村学校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击剑‘去神秘化’,成为每个孩子触手可及的运动选择。”王钰说。
科技与创新也成为王钰推动击剑发展的助力,协会引入了VR击剑模拟系统,让孩子们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实战乐趣;开发线上教学平台,提供免费视频课程,惠及偏远地区学生,王钰认为,数字化手段不仅能突破时空限制,还能增强训练的趣味性。“有一次,我们看到一群孩子围着VR设备轮流‘对决’,欢呼声此起彼伏——那种纯粹的快乐,正是我们追求的。”
随着寒假临近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筹备新一轮“快乐击剑冬令营”,王钰亲自参与了课程设计,他表示,活动将融入更多团队游戏和户外拓展,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击剑的魅力。“想象一下,在雪地里进行剑术比拼,或者用木剑完成协作任务——这些创意都是为了强化‘玩中学’的理念。”王钰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,“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孩子能站在剑道上,不是为了奖牌,而是为了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。”
击剑运动的未来,在王钰看来,关键在于平衡竞技与普及。“中国击剑需要顶尖运动员,但更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。”他引用国际击联的数据称,全球青少年击剑参与率正以每年10%的速度增长,而北京作为中国击剑的重镇,理应引领这一潮流。“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代既享受运动又尊重规则的年轻人,那将是比任何金牌都珍贵的成就。”
夕阳西下,训练馆内的灯光渐次亮起,小选手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,互相击掌告别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王钰站在剑道旁,轻声总结道:“剑道就像人生,有进攻也有防守,有胜利也有挫折,但只要我们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,他们就会愿意一次次回来,不断超越自己。”这一刻,他的身影与那些奔跑的少年重叠在一起,仿佛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:运动的真谛,终将回归于心灵的共鸣与成长的欢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