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北京,寒意渐浓,位于海淀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十几个身着防护服、头戴面罩的小小身影正手持花剑,或弓步直刺,或灵活格挡,金属剑身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、鞋底与道板摩擦的吱嘎声、孩子们偶尔发出的短促喝喊,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,面罩之下,汗水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,但那一双双眼睛却闪烁着专注与兴奋的光芒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敏锐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,不时颔首微笑,她,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她的心中充盈着一种久违的欣慰——“孩子们终于能重新享受剑道上的快乐了。”
过去的几年,对于全球体育行业而言都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岁月,击剑这项需要近距离对抗、依赖固定场馆的体育运动,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,训练中断、比赛延期或取消、俱乐部运营举步维艰……曾经生机勃勃的击剑生态一度陷入沉寂,王钰回忆道:“那段时间,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们失落的眼神,击剑对于他们而言,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个释放压力、结交朋友、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径,突然间的停滞,打乱了很多孩子的成长节奏。”

作为协会管理者,王钰和同事们并未坐以待毙,他们积极探索“云端”模式,组织线上体能挑战赛、击剑理论知识讲座、甚至利用视频分析技术进行远程技术指导,屏幕终究无法完全替代剑道。“击剑的精髓在于实战,在于那种面对面的博弈、瞬间的反应、以及获胜后与教练、队友击掌相庆的仪式感,这些都是线上无法给予的。”王钰坦言,正因如此,当生活逐渐回归正轨,推动击剑运动安全、有序地重返线下,让孩子们能重新踏上魂牵梦萦的剑道,便成为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“回归,绝非简单地打开场馆大门那么简单。”王钰强调,协会制定了一套详尽周密的复训指导方案,涵盖了场馆消毒通风、器材清洁、人员密度控制、健康监测等各个环节,他们要求各俱乐部、培训点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,确保万无一失。“我们的首要原则是安全,只有在绝对安全的环境里,孩子们才能真正放松地去享受运动乐趣,家长也才能放心。”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沟通、检查和督导工作,王钰和她的团队经常奔波于北京市各个击剑场馆之间。
比硬件层面的安全回归更重要的,是帮助孩子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,长期疏离剑道,一些孩子出现了技术生疏、体能下降的情况,甚至对重新对抗产生了畏惧感。“有些孩子再次穿上防护服时,动作变得迟疑,不敢像以前那样果断出击,他们需要重新建立信心,重新找回对剑道的感觉。”王钰说,对此,协会倡导教练员们采取“鼓励为主、循序渐进”的教学方式,不过分强调短期内恢复至原有水平,而是更注重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和动力,让他们在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中重获成就感。
“我们反复告诉教练和家长们,现阶段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个冠军,而是‘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’。”王钰阐释着她的理念,“击剑运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——它教会孩子遵守规则、尊重对手、冷静判断、勇于担当,我们希望孩子们首先是因为热爱而选择击剑,因为快乐而坚持击剑,这种源自内心的驱动力,远比一时的成绩更为持久和珍贵。”
在朝阳区另一家以培养青少年为主的击剑中心,记者看到了王钰理念的生动实践,训练间隙,教练并没有急于纠正技术细节,而是组织孩子们玩起了结合步法移动的趣味游戏,欢声笑语不断,一位名叫李明的10岁小队员告诉记者:“暂停训练的时候,我特别想念这里,想念和队友们一起‘打架’(指对抗练习)的感觉,现在能回来,真是太开心了!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累,但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勇敢了。”他的母亲在一旁补充道:“看到孩子重回剑道后整个人变得开朗、有活力,我们做家长的特别欣慰,成绩好坏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并且学会了坚持。”
王钰认为,这段特殊的经历,反而让社会、家长乃至孩子们自身对体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体育不再仅仅是竞技和奖牌,更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,是逆境中保持乐观、恢复后重燃希望的强大力量。“击剑场就像一个小社会,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如何面对胜利与失败,如何在不确知中做出决策,如何保持风度,这些品质,将让他们受益终身。”
随着线下训练逐步稳定,小规模的校内赛、俱乐部之间的邀请赛也开始谨慎地恢复,王钰表示,协会正在精心策划,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快恢复更多面向青少年的赛事活动。“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、激发运动热情的重要平台,我们会创新赛事形式,比如增加团体赛、趣味赛的比重,降低参赛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击剑比赛的魅力,但同时一定会把安全放在首位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对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发展充满信心,她表示,协会将继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,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,推动击剑运动走进更多校园;也会注重教练员队伍的培养,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。“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更加健康、包容、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发展环境,让每一个喜欢击剑的孩子都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。”

夜幕降临,俱乐部的训练课接近尾声,孩子们脱下厚重的装备,小脸通红,尽管疲惫,却依然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精彩对决,相约下周再战,王钰站在场边,望着这些重新在剑道上找到快乐与自信的年轻身影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那清脆的击剑声,不仅是金属的碰撞,更是梦想重新拔节生长的声音,是生命力顽强回归的乐章,对于王钰和无数击剑教育工作者而言,这声音,便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。